专访|北京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根治内涝要靠“海绵城市3.0”

发布时间:2016-11-06

走进仁创科技的展示厅,来自大漠的小小一粒沙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让人大开眼界,经过特殊工艺的制造,这些沙子变成了一块块具有不同功能的砖——透气不透水,透水又滤水,它们代表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创新方面的先进水平,并将为其添砖加瓦。

如今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步入快车道,众多海绵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将有力地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海绵城市所涉及的领域广,所要求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若以传统的规划思路与陈旧的技术产品去解决海绵城市出现的新问题,恐怕只会让城市内涝雪上加霜。

海绵城市建设可能会走入哪些误区?想要从根本解决城市内涝应该怎样做?制定海绵城市规划该注意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惑,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秦升益,与其共同探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旧”与“新”。



照搬LID范本无法解决实质难题



中国城市报:在今年7月份的强降暴雨中,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有19个城市出现内涝,海绵城市“失败论”一时间在网上爆发,近两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迅速升温,势头正盛,但内涝现象还大范围存在,您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秦升益:尽管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共性问题是:一方面,传统的通过“排水”泄洪排涝方式,已不适应极端气候强降暴雨排涝的需要;另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是新生事物,大家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执行不到位,多半还停留在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的技术局限上。

LID即低影响径流抑制技术或低冲击开发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暴雨雨水管理模式,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使用。LID模式是通过小型、易建造及维护成本低的设施实现面源污染控制、洪峰削减、维持景观生态及水土保持等多种功能,被称为海绵城市的2.0版。在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中,一般会采用LID技术建设一些植草沟、下凹湿地、雨水花园等工程措施,尽管会有一些消纳雨水、减轻地表径流的作用,但仍然无法消除强降暴雨造成的低洼点内涝。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比LID理念技术要求更高、涉及范围更广、系统更复杂。以LID为主体的2.0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一定要上升到3.0版才能解决海绵城市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如河流倒灌,水体黑臭等等。 


“藏”在地下的神奇隐形水库



中国城市报:您所提到的3.0版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有哪些内容,与传统的理念相比,又有怎样的突破和创新?


秦升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海绵城市建设要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仁创的各项技术创新都与这四大问题的解决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如何做到小雨不积水?地面为何积水,这是因为使用水泥、沥青、石材等不透水的材料铺成了路面,不仅不渗水,遇到降雨量大的时候,甚至会汇流成灾。仁创研发的透水材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已成功地应用到奥运工程、中南海办公区、国庆六十周年长安街改造工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天津生态城等重点工程中。仅一个砂基透水砖,就能罗列出上十种优势:仁创透水砖的透水速度非常快,可达到每小时每平方米透水780千克,因此经受住了今年北京7·20特大暴雨考验;仁创透水砖表面致密,不容易被灰尘堵塞,透水年限可达30年以上,有效透水时效是普通透水砖的10倍。

如何实现大雨不内涝?强降暴雨多为大面积降雨,小规模的LID技术对于解决这种强降暴雨造成的低洼点内涝问题只能算是杯水车薪;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河湖水系水位很可能会高涨,用排的方法不仅无法排泄洪涝,反而会形成倒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灾害;即使在低洼积水点采用“调蓄池+泵站抽水”的快排方式,也难以消除城市内涝,还会增加成本。比如今年“7.20”中北京市莲花桥积水点就采用了这种技术方案,虽然有所缓解,但是积水仍然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仁创提出了建设“分布式城市地下水库”,这是海绵城市建设3.0版本的核心技术,本质上就是雨水的收集净化系统。“隐形水库”会建在积水点地表径流的汇水区域内,铺装上“砂基透水砖、砂基透水路缘石和硅砂井筒砌块”等透水滤水保水的新材料,既起到雨水收集作用,又具有滞留雨水、削减地表径流的功能;既层层拦截地表径流雨水,避免在最低点汇流成涝,同时又将收集的雨水在储存的过程当中用物理的方式得到自然净化;最后这些得以净化的“新水源”,还可以有效利用,如道路浇洒、浇花、洗车、冲洗马桶以及枯水季节补充景观水等,这些使用又能及时地排空地下水库,恢复其消纳下一场雨水的功能;地下水库之上,依然可以建广场、草坪,在实现功能的同时也丝毫不影响城市的美观。

北京万泉河桥积水点就使用了仁创的“分布式地下隐形水库”的技术系统,在今年“7.20”,海淀区降下307毫米的特大暴雨,但万泉河桥未发生桥下积水。工程累计收集回用雨水超过10万立方米,经过第三方的长期跟踪监测,水质达到了Ⅲ~Ⅱ级地表水,被水利部评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优秀示范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仁创分布式地下隐形水库”技术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奥运工程和厦门、池州、南宁、贵阳、遂宁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300多个排水防涝工程,均取得良好效果。

如何解决黑臭水体?在分布式地下隐形水库技术系统的基础之上,这也并不是难题,而是一种从现在终端集中式污水处理到源头分散式处理的技术方式的转变。城市与农村的雨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等,均可采取这种技术方式就地回收、净化并循环使用,而不用再通过污水管道集中到终端处理厂。这种源头分散式处理起到一种自我净化的能力,水质反而更好,生活污水可达到Ⅲ级地表水的标准,并且节省了大量的污水处理管道的建设费用以及后期的运营费用等等。对于农村的环境改善意义更为重大,比如,化粪池里面留出的水就可以直接进入收集系统进行净化并在源头进行循环利用;另外,可以在旱地下面做储水系统,将旱地改为水稻田,不仅处理了农村污水,还有效解决了灌溉用水的问题。

如何缓解热岛效应?现在人们有个误区,把种树种草作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解决方法,但城市中不可能处处种树种草,因为人们需要大面积的行走地面,这需要硬化地面在透水的同时还需要有保水的功能,水分蒸发,就能缓解热岛效应,仁创的透水砖做到了。

 


中国城市报:如果使用这一套海绵城市3.0版的技术方案,成本会不会比传统做法更高?



秦升益:不但不贵反而更便宜。有过滤净化水又有保水功能的透水砖可能比一般的砖要贵,但是它能把雨水或者污水就地收集循环利用,不需要雨水管道,而现在很多污水处理厂的管道建设费用大概占到了总投资的70%,再加上后期的运行费用以及生化处理费用,加起来是很昂贵的。如果要达到同样水质的话,使用3.0版系统的成本要比现在常用的污水处理系统节省约30%。

再比如,在解决内涝的工程建设上,传统的“调蓄池+泵站”排水方式,不仅让雨水资源得不到利用,而且其造价是非常昂贵的。打个对比,万泉河桥使用了“地下水库”系统,造价仅需2000多万,但使用传统泵站的莲花桥则花费了更多钱,不仅价格翻了6倍,还浪费了雨水资源,更为关键的是,效果不佳,“7.20”还是内涝了。

 


中国城市报:您所提到的这些发明与技术运用,我们是比西方更先进吗?



秦升益:没错。我们现在做的雨水收集系统,使用的透水砖是微米级孔隙透水,而美国、德国,它们发明的还只是大孔隙透水,所以西方国家也会来购买我们的产品。

中国的企业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力与文化自信,而非一味地迷信西方技术。国外有些领先的技术经验,我们可以去学习;但如果有些产品和设计外国人没用过,我们也可以去率先尝试,而非不敢越雷池一步。企业的带头人需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怀着利国利民的情感去踏踏实实地做一些研发、试验,要耐得住寂寞,也要承受得住压力。

只要我们的事业是在为人类创造新的价值,我们就应该勇敢前行,这也是我们的民族自信。 


海绵城市规划需要“粗线条”



中国城市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泛起热潮,您对于这些城市有何建议?



秦升益:我建议海绵城市规划要“粗线条”,不要制定得太死。


首先需要大家要对雨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设计和规划之初就做通盘的考虑。在做设计时必须要把生态理念放在首位,道法自然。

而规划、设计和产品三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是以产品的创新为突破点的,由此,产品创新促进设计的变革,而设计的变革带来规划的改变。

当一个全新的技术产品问世以后,若城市领导者在不懂新的产品技术和设计理念的情况下去做规划,或者仅仅用现有的技术标准去设计,这都是解决不了海绵城市的现实问题。

另外,规划具有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但如果不掌握新的技术产品,还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规划,就会导致创新的技术产品遇到技术门槛,无法进入,这样等同于作茧自缚。因此,规划要有,但先要从宏观做起,以便给新的技术产品留出进入的弹性空间,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但怎么解决不要固定死。

希望各个城市大胆尝试新的技术,效果好了再固定下来并且推广。也希望各城市领导者不要做拍脑袋决定,多组织城市与企业的调研,去集纳优秀经验。


本信息由:仁创生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